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東亞論壇季刊468期中文

海峽兩岸教育產業合作前景展望

 

 

吳其萃 董事長

 

 

泉州華光攝影藝術學院

 

e-mail: hgudsh@163.com

 

 

 

壹、關於教育的產業化發展

從春秋中葉的孔子有教無類教育思想,和古代私人興的精神來來追溯中華民族的教育歷程,中國社會發展到今天,教育作為現代經濟社會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產業特性已十分顯著。儘管學術界曾有人反對教育產業化的提法,認為教育產業化“就是把上學讀書當作商品,明碼實價,或者不明碼實價地銷售”,認為“實行市場化運作,就是主張學校賣資產,賣學生”。還有人把“產業化”和“企業化”混為一談。  

我們認為,教育產業化與“公平的社會分發制度”以及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沒有直接關係。無論學術界如何反對,教育自身還是具備了物質屬性的所有客觀特徵,其基本要素包括市場需求、產業資本、產業產品、產品性量、成本核算、社會經濟效益、價值規律等等。教育的這些自然屬性是人類在長期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漸造就而成的,因此必將受市場經濟規律支配。

    既然無法否認教育的產業屬性,我們就必須正視和順應客觀規律,從產業高度去探索教育的未來發展,從根本上將教育產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發揮到最大。我想這應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不斷追求的目標,也是我今天帶給學術界、教育界同仁以及各界嘉賓的主要觀點,希望拋磚引玉,並得到各位專家、學的指教。接下來,我將從需求、供給、質量等幾個方面探索現今社會條件下的教育產業發展方向,並在此基礎上對海峽兩岸教育產業發展前景提出展望。

 

--------------------------------------------------------------------------------------------------------------------------------------------------------------------------------------

從歷史九個經濟大國崛起歷程

探討台灣的國際競爭力

 

 

 

葉玟琪

Wen-Chi Yen

德霖技術學院財務金融系 專任講師

Finance Department, De-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mail: gigi@dlit.edu.tw

 

 

摘要

近十年來中國大陸展現驚人的經濟成長、加上亞洲舉足輕重的地位、十四億人口的消費力,儼然是另一個大國在崛起。本文希望以歷史九國崛起的借鏡,鑑往知來,找出台灣在兩岸分工競合的機會與優勢,探討台灣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方法,亦即以歷史上九個經濟大國崛起的經驗歷程,對增進台灣的經貿實力提出討論,並藉以分析台灣與大陸簽署ECFA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改變台灣未來經濟發展模式的可能性,以期再次崛起成為第二次「台灣經濟奇蹟」。

 

關鍵字:投資大陸、兩岸經貿、國際競爭力

 

--------------------------------------------------------------------------------------------------------------------------------------------------------------------------------------

INTRODUCTROY FEASIBILITY OF ADOPTING CLOUD COMPUTING IN EDU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劉玉山

Yu-Shan Liu

大華技術學院 教務長

Dean, Academic Affairs, Ta Hw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mailmyfanyi@thit.edu.tw

 

 

 

Abstract

    We study Cloud Computing in ICT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checks feasibility of adopting it in Education Industry. Typically, we will use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echn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Taiwan as an example and analyze how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consider applying this new technology in their universities. As Cloud Computing is just being introduced here, local ICT service providers are yet still finding appropriate business opportunity related with it, it is thus a rather novel application to people here. But its often-cited merits, such as agility, scalability, cost-efficiency, and easiness of maintenance are all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requisite in service of technical education system here in Taiwan. We use a case study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finding a cost-effective ICT yet with high quality of service for Education Industry in Taiwan and WE also analyze its acceptance through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Keywords: Cloud Computing, Integrat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Education Industry,  

                   Technical Education Policy

 

----------------------------------------------------------------------------------------------------------------------------------------------------------------------------------

 

運用粗糙集合理論探測影響雲端服務採用策略之

重要因素

 

 

Wei-Wen Wu1, Yu-Ting Lee2

1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a-Hw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Professor,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a-Hw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mail: itmike@thit.edu.tw

 

 

摘要

雲端服務,可以視為是基於雲端運算的服務方案。採用雲端服務,已經成為各界的熱門話題,因為組織必須致力於資訊科技的績效改善。活用雲端服務,可以促進組織的競爭力。然而,有許多組織對於雲端服務的安全性和信賴性,仍存疑慮,因而,考慮導入內部雲的服務方案。因此,有必要調查與研究影響雲端服務採用策略之重要因素。為此,本研究發展一個基於科技接受模式相關理論的研究架構,並且運用粗糙集合理論作為資料分析的方法。再者,依據本研究的結果,提出管理意涵與建議。

 

 

關鍵詞:雲端服務、雲端運算、粗糙集合  

 

---------------------------------------------------------------------------------------------------------------------------------------------------------------------------------

 

QC改善履歷及精實六標差在改善活動方法上

之整合及活用

 

 

 

蕭舜元1、李榮貴2、蔡志弘3蔡世傑4

 

 

1交通大學 工管所

2交通大學 工管所

3元培科技大學 資管系

4元培科技大學 餐管系

 

 

 

 

摘要

戴明 (W. Edwards Deming) 1950年提出P-D-C-A品質管理系統之後,包含了QC 改善履歷 (QC-Story) 及精實六標準差等廣為業界所使用的問題改善方法就都或多或少的依循 PDCA循環來構建,雖然各種方法各有擅長,然而在實務的運作上卻也都不免有所限制,本研究在整合QC 改善履歷及精實六標準差的優點並加入些許創新的元素後,提出一個可以廣泛地活用在各種改善活動上的新方法,我們稱之為「OPTIMAL法」,這七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開始 (Open)、規劃 (Plan)、測試 (Test)、改進 (Improve)、監控 (Monitor and control)、行動 (Act) 以及持續和結案 (Last & Close) 等七個階段,不但提供了如六標準差所具備速度、成本及品質的活動平台,也提供持續改善一種與眾不同的做法,能有效避免流程中錯誤的發生、降低重工的成本以及時間上的浪費。案例中「OPTIMAL法」所提供的周全又能因應各種不同的需求,而有不同手法的彈性和特色,也讓我們對於新方法在改善活動方法上所潛在的優越性更具信心。

關鍵詞QC 改善履歷、精實六標準差、OPTIMAL方法、改善活動

 

--------------------------------------------------------------------------------------------------------------------------------------------------------------------------------

台灣經濟政策的效果分析:產業關聯模型之應用

 

 

洪振義1吳偉文2李宜謙3

 

 

1朝陽科技大學 財務金融系副教授

2大華技術學院 國際貿易系副教授

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技正

 

 

1e-mailhcyih@cyut.edu.tw

2e-mailitmike@thit.edu.tw

3e-mail : jameslee@coa.gov.tw

 

 

摘要

最近一連串的金融海嘯(Financial Tsunami),不僅是美國受到創傷,連遠離金融震央的歐洲以及東亞各國經濟上都明顯地產生變化。全球化下的台灣自然無法規避,2008年第4季經濟負成長8.36%12月商品出口較前年同期減少41.9%,行政院主計處更將2009年的經濟成長率下修到負2.97%

本文分析金融危機對台灣產業的衝擊,同時估算政府因應政策帶來的經濟效果,並以「產業關聯經濟波及模型」推算162產業部門在這次金融危機的衝擊與經濟政策效果,本研究所獲致的實證結果如下:(1)本研究推算出此次金融危機對台灣經濟影響,當經濟成長率下降為2.97%6%8.5%時,分別減少2,891億,5,842億,8,276億的經濟規模,引發的失業人數分別約為12.3萬人,259,497人,35.3萬人,而其中以對服務相關產業的影響最大。以世界景氣的連動係數角度來看,顯示由於台灣為一個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較易受世界景氣好壞的影響。(2)消費券政策的總經濟效果為827億元,乘數效果約為0.97,而其經濟成長率將推升0.64%。創造35千人的就業機會,其中服務相關產業增加的就業量約占總增加就業量的75%以上,以基礎建設產業為最少。(3)對於「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的經濟總效果為9,715億,直接就業效果就有15萬人。第一階段就業創造以服務相關產業增加最多。而第二次間接效果的就業創造,服務關聯產業依然創造了48千人。

 

關鍵字: 金融危機,產業關聯經濟波及模型,經濟政策

 

----------------------------------------------------------------------------------------------------------------------------------------------------------------------------------

 

營運資金管理政策對績效的影響-

以台灣電子五強為例

 

 

江怡慧1,林宛儒2

 

 

 

1大華技術學院國貿系副教授

2大華技術學院國貿系學生

 

 

 

摘要

在面對買方市場及外部競爭的壓力下,在暫時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台灣電子廠商可以從內部經營管理方向來尋求改善。亦即,善用營運資金 (Working Capital) 管理政策有助經營績效的提昇。由於營運資金管理涉及應收帳款管理、應付帳款管理、存貨管理、短期貸款管理及現金管理等多目標的決策,因此,本文以淨最小平方法 (Partial Least SquaresPLS) 結合路徑分析,來探討台灣「電子五強」的營運資金管理政策對於公司績效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在11個假設中,電子五哥中,有四家皆有半數的假設獲得支持;此表示在暫時無法改變買方市場的情況下,台灣電子五哥採取延後付款給供應商的策略來增加公司的現金和營運資金,以求更多的獲利或績效;本文之研究結果可供廠商在經營管理上之參考。

 

 

關鍵字:營運資金管理、績效、電子五強、淨最小平方法、路徑分析

 

---------------------------------------------------------------------------------------------------------------------------------------------------------------------------------

明鄭時期的地緣政治密碼析論

 

 

陳清泉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及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e-mail: hrandngo@yahoo.com.tw

 

 

 

摘要

明鄭時期的臺灣,面對國際政治的參賽者有來自西歐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諸國,加上北方的日本與東亞大陸的清帝國。鄭氏王朝與清帝國的軍、政衝突的連動,構成1646年以降的臺灣史發展主軸。

明鄭時期「反清復明」的戰略,是一組與當時東亞諸強權國際互動的地緣政治密碼(Geopolitical Code)──與清對戰(fight with Xing Dynesty);與日合作(cooperate with Japan);控制呂宋(control Manila);與荷競爭(compete with Netherland)。正是以臺灣在東亞海域的地緣政治地位界定鄭氏王朝統治台灣的對外戰略。

何斌獻策,鄭成功起意攻台,主要是台灣的地理特質:「橫絕大海,肆通外國,且沃野千里,可足其食。」顯見任何時代對台灣地緣政治的理解,都圍繞著一個主題,亦即台灣有相對於東亞大陸的安全距離,並掌控著國際貿易的主要海路。然而,台灣對鄭氏最大的目的仍是反清的根本之地。

清鄭之間的和戰是一場不對等關係的互動,在各自表述其分治實體的立場上,雙方對主權實存的事實是相互不承認,清、鄭在談判過程中對剃髮議題的攻防,涉及統治的正當性。奉明為正朔的鄭氏父子,採取堅持不剃髮,以和談爭取整補軍備的策略就能被理解。

 

 

關鍵字:鄭氏王朝、地緣政治密碼、清鄭和談、聖域